北京大学高分子表征技术暑期学校顺利结课


2018725日至82日,由北京大学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中心、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育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联合推出的“北京大学高分子表征技术暑期学校”在北京大学顺利举行。该课程为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系列课程之一,为期八天。本次暑期学校正式注册人数为145人,登记在册的旁听学生为30人,分别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四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

725日,研究生学员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签到并领取胸牌及课程安排说明。726日上午,本系列课程正式开课,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党委书记马玉国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张文彬研究员介绍了课程安排,暑期学校的授课老师Lotz教授和Mykhaylyk教授也分别发言。



726日至82日,本次暑期学校以“高分子表征技术”为主题,以专题课程的形式授课,共分为五个专题—“高分子散射技术”、“高分子电镜衍射与结构解析”、“高分子质谱表征技术”、“高分子光化学及光刻技术”和“高分子电镜形貌与三维重建”,分别由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Oleksandr Mykhaylyk教授、法国科学院的Bernard Lotz教授、美国图灵大学的Scott Grayson、美国华盛顿大学的Cole A. DeForest教授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Richard Spontak教授授课。在课堂上,授课老师们不仅简明扼要地向同学们解释了这些表征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更着重向同学们传授做好实验的具体经验、技巧方法以及科学思维。整个课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专注听讲,课后也积极向老师们继续提问,深入讨论,体现了同学们极高的求知愿望。



本课程还提供了在化学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开展的实验环节,使同学们有机会参加质谱、电镜和小角散射的实验演示,现场观摩实验,并和教授们交流讨论包括样品制备、实验测试、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的细节与注意事项,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的实用知识。针对由于场地和时间限制无法实现的实验演示,本课程提供了专门的虚拟实验演示,通过放映视频展示实验过程,并请教授们评论其中的相关细节。由于课程强度较大,内容较多,教授们也专门安排出几个下午的答疑时间,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同学们在课程学习期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课后答疑与实验示范等各个环节。



82号,张文彬研究员对本次暑期学校的课程内容要点进行了回顾,并结合具体案例总结了高分子表征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本次暑期学校共有118人通过考核获得结业证书,并从中评选出15位同学授予 “优秀营员”称号。他们分别是刘雅杰(北京大学)、杨巍璐(北京大学)、马树灯(北京大学)、吴斌(北京大学)、盛浪(北京大学)、郭雨婷(北京大学)、袁俊(华南理工大学)、马虹钰(中国科技大学-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甘展慧(华南理工大学)、徐威(华南理工大学)、金碧鑫(北京理工大学)、蔡沅廷(厦门大学)、路博(北京师范大学)、于建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闭幕式上,三位课程顾问老师马玉国教授、李子臣教授和陈尔强教授分别为他们颁发了获奖证书。李子臣教授致闭幕辞。

至此,2018年北京大学高分子表征技术暑期课程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暑期学校得到了北京大学2018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专项、111引智计划以及爸爸的选择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资助。




教师ftp
在线办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