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第一届“百年砥砺 化彩流章”科普文章大赛成功举办



秋季学期伊始,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举办了首届“百年砥砺 化彩流章”新和成杯科普文章大赛,面向全体北大师生、化院院友征稿,活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F:\Desktop\微信图片_20211029144430.jpg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谣言、伪科学夹杂中,由专业人士进行科普、正本清源十分必要;此外,近年来国家科技实力崛起,网上“让科学家而非流量明星霸屏”的呼声不绝于耳,宣传科技成果、科学家故事、科学知识不仅能有效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化学学院在前期广泛调研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推出首届科普文章大赛,把科普打造化院师生和广大群众相联系的桥梁,以及化院学子学以致用、展示才华的大舞台,为北大的科普工作添砖加瓦,服务社会所需。

从2021年初开始,化学学院已经陆续推出了“化迎新春学在假期”微团课、“科普达人讲院史”系列文章等科普栏目,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经过多日的筹备,首届科普文章大赛终于在2021年秋季学期推出,向全体北大师生、化院院友征集化学相关、贴近生活的科普文章作品,并对作品的原创性、严谨性提出了规范和要求,征稿日期为9月1日-21日。为了激励同学们参赛,本次比赛设立了多个奖项以及丰厚的奖金奖品,还邀请了校外科普大V担任评委。除了化学学院,元培、叉院、环科、生科、城环等多个学院也积极宣传本次比赛,科普文章大赛的征稿推送一发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经过为期三周的征稿阶段,本次科普文章大赛共计收到8篇优质投稿。学院很快组织学生干部对投稿展开初审,检查有无抄袭、洗稿等问题,最终8篇投稿全部通过初审。10月5日-12日,化学学院在公众号“化学你我”陆续发布了这8篇参赛作品。8篇作品涉及主题广泛,涉及贴近大众生活的消毒湿巾、酒香、毒蘑菇等内容;也有贴近同学们科研生活的碳材料、香精、肉毒杆菌等内容,引起强烈反响,多篇文章阅读量过千。随后,学院展了为期4天的大赛投票,由读者们选出最喜爱的科普文章,最终投票推送获得了过万的阅读量、收获近7000次投票,而且投票也进一步增大了本次比赛和各篇科普作品的关注度。

鉴于科普受众广泛、不只限于专业人士,化学学院邀请了不同背景的老师担任评委,从创新性、严谨性、通俗性、趣味性四个角度对投稿作品进行打分。本次科普文章大赛综合评委评分、投票票数、公众号阅读量三项指标评出各奖项,力争为读者们评选出水平高、受欢迎的优秀科普文章作品。最终,化学学院评选出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10月28日在公众号“化学你我”上发布了大赛评奖结果,同时还附上了评委老师对科普文章作品的精彩点评,许多参赛作者、读者都表示受益匪浅,化学学院首届科普文章大赛取得了圆满成功。此后,学院将继续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同学们提供展示自我、贡献社会的平台,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嘉宾点评摘要

在移动阅读流行的时代,简短、有趣、清晰、有助益的科普会被记住。涉及的原理越难、读者的水平越普通就越考验作者的科普能力。整体来看,8篇文章都各有所长。不过仍都有很大改进空间,首先是选题,其中有些题目就是生活知识,原理性不强,无法体现作者深入浅出的表达能力。其次,稿件中都用了不少术语,有些术语还未做解释,这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要假设读者是文科生或普通公众,可能对化学名词几乎一无所知。因此,使用术语要慎重,要精挑细选。还要善于比喻和讲故事。第三,趣味性,8篇文章读起来都比较轻松愉快,但还可以加强,在语言上要提高生动性和传播粘性。令人过目不忘才是好科普。

——卞江老师

 

激发同学更多关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事物背后的科学本质,对自己研究亦如此。

——孙聆东老师


 

化学学院开展科普工作是非常合适也非常必要的,从本次科普作品来看,尽管只有八篇,但选题内容足够广,从生活小常识到前沿科学都已覆盖。整体而言,这些科普作品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能够在一般的平台上发表,但是要想精益求精,也还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其中,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写作者的知识储备与学术性把关,似乎还是有一点欠缺,这可以尝试审稿制度,不同写作者相互审核,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二是写作的文笔也有待提高,科普毕竟是一种文学,一定要多注意可读性,尤其注意文中不要出现明显的不连贯,实在不行可以用小标题处理。

——孙亚飞老师(科普作家)

 

感谢所有老师、同学们的参与,作为化院首届科普文章大赛,本次比赛仍有不少瑕疵,感谢评委老师以及广大读者朋友提出的宝贵建议,也欢迎更多关注本次比赛、关注化院的读者留言。敬请期待下一届的比赛

 

组织策划 | 化院团委科创部

文稿 | 梁轩

 

教师ftp
在线办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