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校第二课”成功举办

    5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校第二课”在化学学院A204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受邀担任“党校第二课”主讲人。化学学院院长陈兴,副院长陈继涛,团委书记张舒参加了此次党课,全院近300名师生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课学习,课程由陈兴院长主持。

陈兴指出,本期党课的关键词是“文化的力量”,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论述,倡导在座师生要坚持文化自信,同时也应学会欣赏、理解各种形式的文化。随后,他向师生们简要介绍了戴锦华教授,并对戴锦华教授为化学院党校主讲党课表示感谢。

 

20190520155833780992807319.jpg

图1:陈兴院长介绍戴锦华教授

 

戴锦华教授首先从专业影评人和普通观众的角度生动地描述了自己观看影片《流浪地球》时“过山车”般的观影体验,特别提到了自己对片尾曲歌词“带着家园去流浪,朝向蓝天去流浪”的独特感受。她透过《流浪地球》的叙事,引导在座师生们去挖掘电影背后体现的“中国崛起”现象。她提到,《流浪地球》背后体现的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刘慈欣科幻小说中透露的大胆想象是当今在欧美科幻世界里已经缺少的元气,此次《流浪地球》能够在获得国人喜爱的同时打入好莱坞市场,就是中国形象和中国角色崛起的生动例证。


20190520155833782843909533.jpg

图2:戴锦华教授讲授党课

 

戴锦华教授从刘慈欣科幻小说及电影《流浪地球》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再反思,并强调其中体现的中国特色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她讲到,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很多细节实际上逐渐展露出中国文化觉醒的迹象。《流浪地球》电影海报展现的群像,是集体的,而非个人的,这有别于好莱坞科幻片中体现的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中三代人家庭关系的展开,以及他们通过自我牺牲拯救一个本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女的叙事,超越了美国主流电影中的父子关系,也是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关系的升华。影片对中国文化力量的自觉寻找是对中国道路的延伸,体现了中国科幻电影自主创新的探索。


20190520155833785639004474.jpg

图3:党课学习现场


讲述结束后,在座同学们踊跃提问,戴教授就同学们关于电影中的争议设定、电影评价标准、科幻与科学的关系等问题一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此次党课学习气氛热烈,戴锦华教授对电影《流浪地球》的深刻解读以及对背后文化现象的独特阐述,进一步加深了在座师生对中国文化多样形态的理解和认知,更加坚定了师生们的文化自信,同时也让大家认识到中国要实现“文化崛起”仍然任重道远。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党校以“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为主题,将充分考虑专业特色、师生特点,围绕学院发展需要,持续地、有计划地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着力于坚定学员政治立场,提高学员政治素养,夯实学员理论基础,加强学员党性修养,使学员们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供稿:学生工作办公室 李珣

 

 

 

 

 


教师ftp
在线办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