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届无机化学博士生论坛暨“霞光奖学金”再启动仪式成功举办

  为纪念徐光宪先生和高小霞先生,并推动无机化学学科的前沿发展和博士生培养,我院于2025年11月08日-10日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成功举办“第一届无机化学博士生论坛暨‘霞光奖学金’再启动仪式”。“霞光奖学金”以徐光宪先生和高小霞先生的名字命名,旨在传承二位先生在无机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精神与贡献,激励更多青年学者投身科学研究,并为无机化学的发展与创新注入新的动力。

 

  本次论坛荣幸邀请到十余位无机化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并作专题报告。本次会议收到海内外36所高校与科研院所,250余位研究生的报名或投稿。经组委会严格遴选,共有32项研究成果进行口头报告,40项成果通过墙报形式展示。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师生围绕无机化学的前沿课题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有效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融碰撞、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11月9日上午,第一届无机化学博士生论坛暨”霞光奖学金“再启动仪式于化学学院肖伦报告厅开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江雷院士,清华大学张洪杰院士,北京大学严纯华院士,虔东稀土集团龚斌董事长,南方科技大学郑智平教授,北京大学刘海超教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俊毅博士,北京化工大学卫敏教授,山东大学贾春江教授,南开大学杜亚平教授,兰州大学席聘贤教授等知名学者出席本次会议。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得益于黄大年茶思屋平台的独家赞助与全程线上直播支持。直播间累计浏览量突破6000人次,吸引线上观众4350人,有效扩大了论坛在全国范围内的学术影响力。活动为全国无机化学及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与博士研究生搭建起一个开放、共享的交流平台,也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京大学严纯华院士、虔东稀土集团龚斌董事长、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志博副院长先后为本次大会开幕致辞。

 

  

 

  随后,严纯华院士与龚斌董事长为获得”霞光奖学金“的十名同学颁发获奖证书,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在学术上勇攀高峰。

 

  

 

  本次大会特邀多位领域内顶尖专家学者,围绕材料、能源与催化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分享,带来一系列高水平专题报告。

 

  开幕式后,江雷院士以“仿生纳米界面材料与未来技术”为题作特邀报告。他从自然现象出发,引经据典,系统梳理了仿生材料的发展脉络与研究思路,并对未来技术方向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随后,张洪杰院士聚焦稀土功能与生物无机材料,深入介绍其研究进展与实际应用,并特别强调了稀土材料与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家战略与科研创新中的关键意义。

 

  

 

  简短的茶歇过后,郑智平教授与刘海超教授分别作大会报告。郑智平教授从“硬酸-软碱”化学视角切入,阐述了稀土配位化学及其功能材料的最新进展,并始终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与社会价值导向。刘海超教授则聚焦生物质能源转化,重点介绍了通过解聚木质纤维素并催化制备高价值液体燃料的研究,为应对化石资源短缺与碳减排提供了新思路。

 

  

 

  11月9日下午,卫敏教授分享了其在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理论计算与实验验证,揭示了催化机制,并提出“化学—生物协同催化”制备高碳化合物的新策略。贾春江教授介绍了团队开发的新型稀土基催化剂,有效克服了传统催化剂在安全性、效率及毒性等方面的局限,在水煤气变换等重要反应中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随后,杜亚平教授与席聘贤教授分别展示了在稀土材料合成方面的杰出突破。杜亚平教授致力于发展稀土硫化物、硼化物、超细及合金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与性能研究;席聘贤教授则提出“速率调控—电子注入—成键识别”三步策略,实现了稀土无机材料合成过程的可视化。

 

  

 

  中场休息后,蒋鸿研究员分享了其在理论化学方面的探索,针对镧系材料结构复杂带来的计算挑战,引入量子嵌入方法,显著提升了计算精度与效率。傅永平研究员系统介绍了团队在零维、一维与二维钙钛矿结构方面的系列工作,尤其在零维合成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了材料结构的精准调控。蓝光旭研究员分享了其在单层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普适合成与功能化方面的最新成果。

 

  

 

  11月10日,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近二十所海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在大会上呈现了多场高质量的口头报告与墙报展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讨论交流热烈。

 

  

 

  经与会专家评审投票,大会评选出“优秀口头报告奖”与“优秀墙报奖”。北京大学严纯华院士与化学学院蓝光旭老师共同为获奖学生颁奖。颁奖仪式后,严纯华院士为本次论坛致闭幕辞。他充分肯定了首届无机化学博士生论坛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其在促进交流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勉励广大青年学子加强合作、聚焦前沿、关注社会价值,在科研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

 

  

 

 

审核:肖熠,杨四海

 

(旧版)在线办公
教师ftp
在线办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