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子到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理论”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年7月29日-31日,由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主办的 “从分子到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理论”(Ab Initio Theory From Molecules to Materials)国际研讨会在北大化院肖伦报告厅(101大教室)成功举办。研讨会为期三天,邀请到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的二十位电子结构领域的世界级顶尖学者,并吸引了国内众多高校、研究院所的约150位师生,聚焦密度泛函理论以及波函数理论的方法发展以及实际应额的历史沿革,深入详尽地介绍了最新进展,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7月29日大会现场

  

  7月29日上午,研讨会在一场北京罕见的暴风雨后正式拉开帷幕。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李晨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李晨研究员首先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青年才俊表达了诚挚的欢迎与感谢,紧接着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主旨,指出理论与计算化学特别是电子结构理论在化学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发展了近百年后,第一性原理理论仍面临诸多挑战。研讨会力求从历史的角度以及学科发展的底层逻辑出发为未来的理论发展提供深刻洞见,这对于青年学者寻找未来研究方向尤为重要。同时,会议为广大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以及青年学者提供难得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也是展示自己研究、寻求合作的理想场所。李晨研究员鼓励各位同学充分利用好本次会议,在思想碰撞与观点交锋中积极讨论、深入交流。

  

  

  开幕式上大会主持人李晨研究员致欢迎辞

  

  研讨会邀请报告人阵容强大,包括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13位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物理研究所/剑桥大学的Ali Alavi 教授(线上),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Roi Baer 教授、Hardy Gross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的Roberto Car 教授,明尼苏达大学/深圳湾实验室的高加力教授,悉尼大学的Peter Gill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artin Head-Gordon 教授,柏林工业大学的Martin Kaupp 教授(线上),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Leeor Kronik 教授,南京大学的黎书华教授,华盛顿大学的李晓松教授,山东大学的刘文剑教授,杜兰大学的John Perdew 教授(线上),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Andreas Savin 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的Annabella Selloni 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帅志刚教授,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Edward Valeev 教授,厦门大学的吴玮教授,复旦大学的徐昕教授以及杜克大学的杨伟涛教授。此外,北京大学的刘剑教授、蒋鸿研究员、李晨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的李振东教授、李晨阳研究员,南开大学的苏乃强研究员,西湖大学的窦文杰研究员以及浙江大学的孙世超研究员也为我们奉献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此外,我们还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的方维海院士、北京大学的吴云东院士以及高毅勤教授作为本次会议的学术顾问。

  

  

  杨伟涛教授做题为“Development in density functional approximations and theory for excited states”的报告。

  

  Martin Head-Gordon 教授做题为“Electron correlation theory: regularization, locality and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s”的报告。

  

  Hardy Gross 教授做题为“TDDFT, the OISTR effect, and the challenge of decoherence”的报告。

  

  Roberto Car 教授做题为“Molecular dynamics, machine learning, and the water phase diagram”的报告。

  

  Annabella Selloni 教授做题为“Insights into the Chemistry of Aqueous Oxide Interfaces from Machine Learning Molecular Dynamics”的报告。  

  

  

  

  本次会议报告人合集

 

  研讨会还特别设立了墙报展示交流环节。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学生以及青年研究人员共展示了34个墙报。最终经过组委会投票,评选出2个最佳墙报奖,分别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王雨奇以及厦门大学的张越洋。闭幕式上由Hardy Gross教授和Roberto Car教授为两人颁发了最佳墙报奖证书。

 

  

  最佳墙报奖获奖人与颁奖教授合影

  

  闭幕式上负责组织的学生志愿者合影

 

  在三天28场紧凑的报告之后,研讨会最终落下了帷幕。闭幕式上,李晨研究员代表化学学院理论所再次感谢了与会专家的精彩报告,并感谢学生志愿者的辛勤付出。研讨会开幕前悬在会场上空的几朵阴云早已随着会议的推进被一扫而空,代之以北京晴朗的天空,似乎预示着理论化学的光明未来与巨大潜力。本次会议主题鲜明,讨论深入,安排紧凑,受到了与会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取得了圆满成功。最后,李晨研究员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举办高水平的国际专题研讨会,促进国内外交流,为国内学生以及青年学者拓宽学术视野打造重要的学术平台。本次会议得到了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化学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的资助。此外,APL Computational Physics杂志以及并行科技公司也提供了会议赞助。

 

排版:高杨
审核:牛林,杨四海

(旧版)在线办公
教师ftp
在线办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