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隆重举行放射化学-应用化学学科七十周年发展研讨会。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柴之芳院士、严纯华院士、张远航院士、席振峰院士、赵宇亮院士、叶国安院士、俞飚院士、邵峰院士,以及北京大学党办校办主任王新强、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乔宾、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裴坚等出席会议。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政领导代表、应用化学系全体在职教师、部分退休教师和八十年代以来历任学科负责人,以及师生、嘉宾、校友等16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回顾学科七十载辉煌历程,展望新时代学科传承与创新的新征程。会议由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彭海琳教授主持。
会议现场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彭海琳主持会议
开幕式上,宁琦代表学校致辞,对放射化学-应用化学学科七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放射化学-应用化学专业从服务“两弹一星”到支撑国家能源转型、“双碳”战略和健康中国建设,在国家战略任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宁琦强调,新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提出,希望北大师生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科技创新。放射化学-应用化学学科要深入贯彻这一指示精神,扎实落实立德树人,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学校将一如既往支持应用化学系发展,推动学科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致辞
本次研讨会特别设立了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院士从教七十周年纪念环节。沈兴海教授深情宣读贺词,字字饱含敬意;裴坚书记为陈校长颁发纪念奖牌,铭刻其七十年“教书育人、科研报国”的非凡历程。陈佳洱院士勉励全系师生珍惜前辈积淀,继承爱国奉献、潜心治学的精神,将放射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发挥应有的贡献。
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院士发言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裴坚教授代表应用化学系为陈佳洱先生颁发纪念牌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应用化学系主任刘志博教授作学科发展汇报,从历史沿革、学科特色和未来战略三方面回顾了放射化学七十年的发展——1955年北大在新中国核科学事业初创时期响应国家号召,创建我国首个放射化学本科专业,为核工业培养了首批骨干人才;改革开放后,学科拓展至环境分析和应用化学方向;进入21世纪,依托并入化学学院的契机,学科不断涌现重大成果。展望未来,刘志博教授提出三大方向:一是构建交叉融合与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引育并举”打造一支具有家国情怀和原始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教研队伍;二是开拓原始创新前沿,在辐射能驱动分子转化、f族元素化学及放射性药物等方向实现创新突破;三是升级实验平台与加速器设施,推动放射化学与人工智能融合,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材料与人民健康。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应用化学系系主任刘志博教授作学科发展报告
在院士致辞环节,多位专家从学科传承、科研创新和国家战略需求等角度发表深刻见解,为放射化学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严纯华院士指出稀土化学与无机化学在北大同宗同源,都继承了徐光宪先生的衣钵,未来两者应携手共建“北大f组元素前沿交叉研究中心”,聚焦同位素前沿化学和核能基础科学问题,推动极微观、极端条件及多学科交叉研究。柴之芳院士回顾了北大放射化学在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中的传统优势,寄语青年教师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但更要抓住放射化学已进入“初夏”的契机,在核心技术突破中发力,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和数智化技术的应用。张远航院士指出,放射化学在大气污染溯源、核污染物迁移及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独特价值,应加强环境科学与放射化学的深度交叉合作,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核环境安全。席振峰院士提出,放射化学要坚持有组织科研,形成跨学科联合攻关模式,在辐射催化、放射性药物设计和功能分子精准构建等方向争取“从0到1”的原创突破,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赵宇亮院士回顾了与北大的三段渊源,强调学科肩负“四个面向”,既要面向国际前沿,又要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健康,鼓励青年学者勇敢探索核药物、超重元素和极端条件下的前沿研究。叶国安院士结合核工业实践指出,放射化学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科,未来应强化核燃料循环化学、放射性废物处理和新型核能材料研究,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不可替代的支撑。
严纯华院士对学科发展提出建议
柴之芳院士为学科发展寄语
张远航院士对学科发展献策
席振峰院士对学科发展提出希望
赵宇亮院士分享对学科发展的思考
叶国安院士谈学科发展趋势
清华大学陈靖教授代表兄弟高校致辞,对北京大学放射化学专业七十周年和陈佳洱先生从教七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他回顾了北大放射化学学科在我国核科学和“两弹一星”事业中的重要贡献,并指出,近年来北大与清华在人才培养及科研攻关等方面合作紧密,未来将继续加强校际合作,共同推动我国核科学与放射化学事业发展。
清华大学陈靖教授代表兄弟高校致辞
在校友致辞环节,1978级校友毋涛首先上台展示了为母校七十周年特别创作的贺诗,字里行间饱含深情,回忆了长期奋战在科技战线的经历。1981级校友宗保宁分享了自己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创新实践,指出以辐射作为新型赋能手段进行分子合成与物质转化,使核能利用与绿色化工深度融合,有望孕育出颠覆性技术。1985级校友俞飚院士以风趣幽默的口吻回忆科研点滴,鼓励青年学子保持科研初心、勇于跨界创新,勇于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原创性探索。1991级校友邵峰院士认为学科的边缘探索有利于“真交叉”的开展,而相对安静的环境有利于“真问题”的探索,建议学校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科研平台,为前沿交叉研究提供支撑,多支持应化系引进不同背景的年轻学者,鼓励他们在学科前沿充分发挥创造力。
毋涛校友致辞
宗保宁校友致辞
校友俞飚院士致辞
校友邵峰院士致辞
在青年教师与学生代表发言环节,谢懿副教授回顾了自己从海外求学到北大工作的历程,深切感受到老一辈“放化人”爱国奉献、潜心治学的精神。作为新一代教师,她表态将扎根教学科研一线,把科研初心和家国情怀落实到实际行动中。2023级博士生陆传捷报告了在北大应化系学习与科研的体会,他表示,青年一代“放化人”将接过父辈的衣钵,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结合,以科研成果回应国家期待。
谢懿副教授发言
陆传捷同学发言
自由讨论环节首先由段震文校友朗读贺诗,字里行间饱含对放射化学学科和师生情谊的深情祝福。吴王锁教授讲述了北大、兰大作为首批建设放射化学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爱国传承、科学合作等方面的感言。徐超校友作为从技物系到并入化学学院这一时刻的亲历者,分享了从不解到积极融入的心路历程,以及之后在择业过程中陈校长的指点迷津,进入清华核研院之后的成长之路。刘宁教授讲述了四川大学放射化学专业从建系之初所受北大影响颇深、受益匪浅。最后喻志云校友分享了入校之初由邵峰院士接新的轶事,表达了时刻关注、支持母校母系发展的决心。
段震文校友(上左)、兰州大学吴王锁教授(上中)、校友清华大学徐超教授(上右)、四川大学刘宁教授(下左)、喻志云校友(下右)
会议最后,裴坚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首先感谢各位嘉宾共同见证学科七十周年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并向多年来为放射化学奉献的前辈们致敬。裴书记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今天的会议:一是“传承”,前辈们筚路蓝缕奠基学科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二是“创新”,原始创新、学科交叉、前沿探索,都为勇攀科学高峰指明了方向;三是“使命”,国家需求始终是北大应化系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裴书记表示,学院将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应用化学系发展,推动北大放射化学再上新台阶。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裴坚教授对研讨会进行总结
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七秩传承的北大放射化学,正以崭新姿态踏上新的征程,续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还有:嘉宾及校友宗保宁、刘会洲、毋涛、李晴暖、屈凌波、张生栋、杨廷贵、罗志福、杜进、牛玉清、刘蕴韬、乔金樑、宋金链、田文、林润华、张藜、卢晓红、王霞、吴国忠、尹航、徐超、居学成、黎春、王春丽、齐立也等;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代表李隽、陈靖、尹航、吴王锁、刘宁、贾红梅、石伟群、王殳凹、马骏、袁立永、敖银勇、马宾等。
排版:高杨
审核:邓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