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至7月26日,由北京大学化学学院AI化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中心以及教育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2025年“交叉中的化学科学”暑期学校(AI化学专题)在北京大学顺利举行。该课程为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系列课程之一,为期七天。本次暑期学校正式注册人数为158人,包括教师、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等化学相关专业研究人员,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澳门理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以及莫斯科国立大学等国内外五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
7月20日,学员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签到并领取胸牌及课程学习手册。7月21日上午,本系列课程正式开课,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党委书记裴坚教授与AI化学研究中心主任来鲁华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欢迎辞。主持教师张文彬教授介绍了课程总体安排以及5位来自不同科研院所的授课教师。
全体学员在开幕式上合影
从7月21日至7月26日,本次暑期学校以“AI化学”为主题,共分六个专题:“AI基础”、“化学信息学”与“AI与高分子科学”、“AI与有机化学”、“AI与生物大分子”以及“AI与化学实践”,分别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陈杰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高寒宇助理教授、浙江大学洪鑫副教授、昌平实验室刘思睿研究员以及北京大学材料学院莫凡洋副教授授课。在课堂上,授课老师们不仅简明扼要地展示了AI与化学交叉的前沿热点,还循序渐进地引导同学们实操演练、探讨科学问题、思考解决方法。整个课程期间,课堂氛围活跃,学员们专注聆听,课后积极提问,求知热忱显著。
授课教师、课堂授课及课间讨论的照片
此外,课程顾问老师高毅勤教授于7月23日做特邀报告“AI之于化学:工具的变革与变革的工具”,来鲁华教授于7月26日做特邀报告“基于物理模型和人工智能的药物设计”。两位老师高屋建瓴地介绍了AI化学领域的全貌,并与学员们分享交流了相关前沿热点,大大开阔了学员们的视野。
本次暑期学校共有146人通过考核获得结业证书,并经过评选授予其中22位学员“优秀学员”称号。他们分别是:唐海翔(北京大学)、张芳慧(北京大学)、贺鑫(北京大学)、郭晨阳(北京大学)、焦裕熙(北京大学)、刘亦乔(北京大学)、傅洪鑫(北京大学)、韩申贤(北京大学)、张嘉航(北京大学)、胡奕杰(北京大学)、李昊轩(北京大学)、杨征旋(四川大学)、朴泽宁(大连理工大学)、吴彤(首都师范大学)、杨子萱(天津大学)、于梦贤(天津大学)、杨鑫(河南大学)、张宝华(深圳医学科学院)、王泓力(北京中医药大学)、傅江圳(复旦大学)、李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周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在7月26日举行的结业仪式上,莫凡洋、高寒宇两位授课教师为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来鲁华教授致闭幕辞,感谢组委会与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并勉励大家保持对AI化学的热情,在未来持续开拓新的疆域;张文彬教授对本次暑期学校的课程要点进行了回顾,总结并展望了AI化学领域的变革与未来。
优秀学员合影
至此,2025年北京大学“交叉中的化学科学”暑期学校(AI化学专题)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暑期学校还得到了北京大学化学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北京并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北京拓因合生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
排版:高杨
审核:牛林,杨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