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双高衔接·共育英才——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党支部顺利举办“化学科普行”科普活动



双高衔接·共育英才——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党支部顺利举办“化学科普行”科普活动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弘扬雷锋精神,2023年326上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党支部在北京十二中开展了面向初一、初二学生的化学科普活动。本次活动也受到了《现代教育报》的关注和报道。

活动开始北京十二中蒋炎富校长首先向来自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的党员志愿者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北京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赵浩老师及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支部成员对北京十二中的热情接待和前期准备表示感谢。接着,本次科普行活动领队黄超然,通过播放北大化学宣传片,向同学们展示了北京大学化学学科的学科特色化学学科作为“中心科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重要工具,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他在中央政治局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而科普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一环。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大家了解化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为同学们打开一扇“化学新世界”的大门,用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世界勉励大家努力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午835,化学实验课堂正式开始。本次活动的化学实验主要分为演示实验和互动实验两个部分。志愿者们挑选了“大象牙膏”“吸水魔术”“厨房实验”“银镜反应”“纸张书写魔术”“滴定实验”“指示剂变色”等兼具趣味性和可行性的实验,通过生动、形象、实践性强的教学方式,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化学学科知识,增加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什么是化学呢?胡奕杰向同学们提出了本次课堂的第一个问题。同学们纷纷举手描绘自己心中的化学——有的同学认为它是五彩斑斓的烧瓶,有的同学认为它是能量的变换,有的同学认为它是复杂多变的……确实,化学是无处不在的,胡奕杰通过“大象牙膏”“黄金雨”与“风暴瓶”的实验让同学们亲眼看见化学可以十分的剧烈可以多彩美丽也可以变化莫测。同学们不禁欢呼“化学也太神奇了!”

结构决定性质,不同的化学结构将带来不一样的化学现象,佘新辰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吸水魔术——滴入纸杯的水竟然消失不见了在同学们的追问下,佘新辰解释到,这是因为杯中预先放置了吸水树脂,它的网状交联结构可以吸收大量的水。接着,博雅用厨房中常见的物质——白醋和小苏打向同学们演示了二氧化碳的制备,从原子层面上解释了CO2气体的形成过程。

演示实验充分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之后,便进入到了亲自动手做实验的环节。在志愿者胡奕杰、王尉嘉、毕诚奥、袁昊、刘晓宇的讲授下,同学们通过“串珠实验”亲手编织出由“原子”构造的氯化钠的晶体结构,进一步观察原子的不同的堆积形式;通过“银镜反应”在热水中看见银的生成,进一步理解书本上化学反应方程对应的现象;通过“纸张书写魔术”分析什么类别的化学物质会发生化学反应,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亲手提取花青素,初步了解酸和碱的概念;通过“酸碱滴定”实验进一步明确如何定量测量溶液的酸性和碱性。通过化学互动实验,同学们更加深入理解化学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实验结束后,党支部志愿者与初中生展开讨论交流。同学们进一步针对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提问,志愿者们也对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答,现场氛围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实践课程,更加细致的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对学到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体会

最后,北京十二中王瑞华老师对活动进行了总结。王老师表示,在本次实验课堂中,同学发现了很多“异常”现象,而这些“异常”现象的背后都蕴含了科学原理。王老师强调,学习并不是牢记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是对科学原理的不断探究,是当我们发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方式。此次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也在同学们心中埋下种子,希望同学们带着这次学习的所思所想,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大胆畅想,相信相信的力量!

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这次活动不仅让北京十二中的同学们获得了新的科学知识和实验经验,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党员志愿者得以走出象牙塔,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感悟社会,增强了大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更加明确了自己身上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科普活动促进了高校和中学之间的科学教育合作。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将继续秉承“科学、创新、卓越”的理念,为推动化学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ftp
在线办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