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片新闻» 郭雪峰课题组与合作者在单分子催化反应动力学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郭雪峰课题组与合作者在单分子催化反应动力学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作为化学合成的重要部分,催化反应在医药生产以及石油化工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催化反应产率的提升或是新反应的开发都需要对其本征机理的明确解析。然而,对有机和有机金属催化过程的机理研究面临众多挑战,如众多活性的反应中间体的分离错综复杂的物种转化关系解析以及物种相互作用的微观动力学分析等。尽管用于机理研究的常规宏观技术通过对中间体检测以及唯相反应动力学分析已帮助化学家构建催化反应机制的基础,但不可避免的受到系综平均的影响。我们需要新技术从底部空间来更深入地解析催化反应的本征机制

最近,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雪峰课题组、北京大学材料学院莫凡洋题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Kendall N. Houk课题组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文课题组合作发展了一种基于单分子器件平台实现对催化反应精准监测的新技术,以金属有机催化——Suzuki-Miyaura偶联有机小分子催化——安息香缩合为例,发展对物种检测的单分子电学谱,实现了反应路径的直接监测以及微观动力学的定性定量分析(图1

 

1. 单分子催化氮杂环卡宾催化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雪峰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单分子反应动力学机理的研究与合作者一起揭示被系综平均掩盖的新机理新现象。他们利用单分子器件观察到了分子的立体电子效应Nano Lett. 2017, 17, 856光致异构化反应Science 2016, 352, 1443Nat. Commun. 2019, 10, 1450亲核取代反应Nano Lett. 2018, 18, 4156亲核加成反应(Sci. Adv. 2018, 4, eaar2177Diels-Alder反应(Sci. Adv. 2021, 7, eabf0689以及超分子弱相互作用(Sci. Adv. 2016, 2, e1601113Nat. Commun. 2018, 9, 807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22554Sci. Adv. 2021,7, eabe4365验证了该平台的可靠性。他们在综述(Nat. Rev. Phys. 2019, 1, 211Acc. Chem. Res. 2020, 53, 159)中展示了基于单分子器件的平台在单分子反应动力学和单分子生物物理等基础研究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

最近,他们进一步合作者利用分子工程学原理,制备以催化剂为功能中心的单分子器件,以监测催化循环中的活性中间体(图2)。他们设计合成了分别钯催化剂、氮杂环卡宾NHC功能中心的共轭分子,并在末端修饰上叠氮基团,通过酰胺键将连接在带有羧基官能团石墨烯点电极之间,构建了稳定的单分子器件通过自主研发的超高时空分辨率光电一体化检测系统,以电学与光学双模式方法对单分子器件进行联合表征,提供了单分子器件成功构建的直接实验证据由于电学监测高的时间分辨率,能够揭示电导与分子结构之间密切的构效关系因此催化反应进行的过程中通过实时、快速检测催化功能中心的电导变化可以实现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结构变化以及所经过的反应路径可视化

2. 单分子催化反应电学监测的研究策略

对于单分子催化剂,他们研究了其催化的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催化反应在生物医药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在2010授予诺贝尔化学奖。而其转金属化的机理仍不明确,至今存在着对于两种路径的争议(图3)。单分子催化器件中加入了反应底物后,们监测到了呈周期性的电导信号转变,即催化循环根据对照实验、非弹性电子隧穿谱、中间体控制实验以及理论模拟对所监测到的电导态进行严谨归属(图3)。

3. Suzuki-Miyaura偶联的两种可能路径与单分子电学监测结果

他们直接观测到了催化循环中由配体交换物种Pd(OR)(Ar)向预转金属化四元环中间体的转变和转金属前后的活泼中间体。这种对反应路径的直接监测指明:Suzuki-Miyaura反应中,氧化加成后经过配体交换的转金属化路径是占优的。这一结论也被控制实验和理论模拟进一步证实这一工作完成了一直以来人们对该反应路径的区分挑战。该工作92Unveiling the Full Reaction Path of the Suzuki-Miyaura Cross-Coupling in a Single Molecule Junction为题在线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上(Nat. Nanotechnol. 2021, DOI: 10.1038/s41565-021-00959-4并同时得到Nature Nanotechnology同期长篇亮点报道。

除了金属有机催化,有机小分子催化也处于黄金时期,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安息香缩合反应途径伴随着极性翻转的两步亲核加成,同时多种底物会存在复杂的交叉缩合,为宏观机理研究增加了很多难度。他们与合作者制备了以NHC为功能中心的单分子催化器件以研究安息香缩合反应。首先确定了NHC的电导之后通过单一底物的分别加入后的偶联确定了第一步加成后的电导,最后利用单分子电学平台特有的对时序分析路径可视化的特点,完成了对交叉缩合中多种第二部加成的中间体的归属,实现了对反应过程精准监测(图4这一对单分子电学监测物种归属的电学谱方法具有普适性,将对更为复杂的化学反应、生物历程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谱学方法

4. 交叉安息香缩合的单分子电学谱

此外,在安息香缩合信号中,他们在低浓度范围发现了反应的成簇现象,并根据对信号的自相关分析进一步论证并根据对照实验,发现底物与催化剂存在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并导致了这一奇特的微观动力学。工作于618“Single-molecule electrical spectroscopy of organocatalysis为题在线发表在Matter杂志上Matter 2021, 4, 28472885,并同时得到Chem长篇亮点报道。

系综机理实验对催化循环的勾勒在于呈现其中一些节点信息(即中间体的捕获和表征),将催化循环拆分成几个独立的步骤进行研究,因此是静态的部分的。之后再拼接,得到催化循环的完整图像。而单分子电学平台是动态地研究单个催化剂分子进行真实的、现场发生的催化循环,将催化循环的点(中间体),线(转化关系)和面(路径)作为一个整体一次全面呈现,具有单分子和单个事件的分辨率。对单分子在时间轴上发生的重复性化学反应行为进行统计,得到了丰富的本征动力学信息。这种实时监测催化反应的电学平台为解释催化反应的机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揭示新的反应过程、指导宏观有机合成提供了无限可能。

上述两个工作的器件表征和分子合成雪峰课题组的杨晨莫凡洋课题组的张雷完成。Kendall N. Houk课题组的卢晨曦与朱文光课题组的李慧平分别完成了理论计算郭雪峰教授、莫凡洋教授Kendall N. Houk教授与朱文光教授分别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联合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1-00959-4

亮点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1-00948-7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1.05.024

亮点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hempr.2021.08.014

 

教师ftp
在线办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