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       词

更多》

0183d6628d064f0089cf70c083aa078e.png

生       平

更多》

辉煌的一生 奉献的一生

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第六、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顾问,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唐有祺先生,因病于2022年11月8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逝世,享年103岁。

唐有祺先生1920年7月11日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新场镇,1925年进入新场小学,1931年到南汇县读初中,193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中学,1937年考入同济大学,1942年大学毕业,1943年考取中央大学研究生,以及中国化工方向公费赴美留学名额。为了服务饱受战火欺凌的祖国,他怀揣实业救国的理想,暂时放弃了学业,先后投身兵工厂、制磷厂、钢铁厂、电解厂工作,直至抗战胜利后,才于1946年8月赴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师从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鲍林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主攻X射线晶体学和化学键本质,旁及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在此期间,攻克了当时晶体学界的两个挑战性前沿问题,一是确定了铂铜合金的晶体结构,二是阐明了六次甲基四铵与金属盐形成沉淀复合物的本质,于1950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鲍林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开始用X射线解析蛋白质结构,成为国际上首批从事蛋白质晶体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少数学者之一,为日后推动中国化学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一心希望学成报效祖国的唐有祺毅然决定中断在鲍林实验室进行得非常顺利的研究工作,利用1951年5月到瑞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克服重重困难,突破英国、法国方面的重重封锁,历时3个多月,于1951年8月回到新中国。1951年9月,唐有祺受聘清华大学化学系,开设“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本质”新课程。1952年院系调整时,唐有祺转入新北京大学化学系,此后的70年间,唐有祺先生一直在北京大学执教。

1952年秋,唐有祺先生开始在北京大学开设国际上首门“结晶化学”课程。在上世纪50年代,他培养了一批从事结构化学研究的研究生和进修人员,取得了新中国第一批结构化学研究成果,为中国结构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奠基性工作,所培养的人才在我国结构化学发展,特别是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编著的《结晶化学》、《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对称性原理》等书籍被用作高等学校教材,《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一书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唐有祺院士科技成就

1、晶体化学研究:唐有祺先生带领团队在X-射线晶体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重要成果,完成了具有高临界温度氧化物超导体系Y-Ba-Cu-O、ZSM-5分子筛等的合成与结构测定,揭示了结构与性能关系;系统研究了多核铜、银、钼、钨等过渡金属簇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成键规律;与国内多家单位合作开展了重要化学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这些成果对于高温超导、分子筛催化剂等功能体系的研发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相关研究成果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

2、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研究:在我国成功合成胰岛素后,唐有祺先生向国家科委提出进行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工作的建议。该建议受到高度重视,唐先生受命担任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项目的负责人,组建了研究队伍,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71年成功解出猪胰岛素晶体结构,该项工作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从1982年起他领导团队在北大恢复蛋白质结构分析工作,系统测定了多种胰蛋白酶抑制剂与胰蛋白酶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揭示了蛋白抑制剂与胰蛋白酶的结合模式,利用高分辨晶体结构确定了抑制剂片段的氨基酸序列,为相关酶的催化机理研究奠定了结构基础,相关工作于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3、揭示自发单层分散原理:七十年代初,唐有祺在化工厂搞开门办学期间,基于对高效复相催化剂构效关系的思考,提出了自发单层分散理论,他与合作者一起开展了二十多年系统研究,揭示了具有普遍性的自发单层分散原理,该原理对研制高效催化剂、吸附剂等许多功能体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他与谢有畅等人据此原理发明的一氧化碳吸附剂性能居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煤化工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关于自发单层分散原理以及据此开发的一氧化碳分离技术成果获得了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5年被评选为“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4、开创分子工程学:唐有祺先生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978年他在总结自己所领导的团队在自发单层分散理论和固体表面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国内最早提出了建设分子工程学的思想,并在《分子工程学学科建设雏议》一文中,确立了建设分子工程学学科的目标。他与徐如人先生等人一起组织和指导了由国内众多优秀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分子工程学学科建设研究。通过实施两届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和三期973计划项目,在分子工程学领域取得了系列重要基础与应用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获得了科技部表彰和多项国家奖励。唐有祺先生开拓的中国分子工程学研究对我国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5、在中国倡导化学生物学:随着小分子晶体结构解析技术的成熟,唐有祺先生敏锐地意识到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解析将成为未来结构化学研究的前沿,而进入分子水平的化学将在生物学的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鉴于生命问题于人类的重要性,他认为必须在中国推动“化学生物学”研究。1991年10月,唐有祺以“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的化学问题研究”为题申请了首批国家攀登项目,带动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感光化学研究所、细胞所、复旦大学遗传所、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现北京大学药学院)等全国不同研究单位的一大批化学家及生物学家转向从事化学与生物学交叉研究。领导北京大学团队从八十年代末开始进行蛋白质序列与结构和功能关系研究,解析了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所发展的功能蛋白质设计和药物设计方法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药物设计和蛋白质设计领域的发展。


唐有祺院士大事表

1920年7月11日,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新场镇。

1937年-1942年,同济大学化学系本科生。

1943年-1946年,先后在兵工厂、制磷厂、钢铁厂、电解厂工作。

1946年-1950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师从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鲍林教授,1950年5月获博士学位。主修化学,副修物理,主攻方向为X-射线晶体学和化学键本质。

1950年6月-1951年5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从事血红蛋白晶体结构研究。

1951年9月-1952年7月,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

1952年1月18日,在上海与张丽珠结婚。

1952年8月,在北京大学化学系(现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任教。

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历任九三学社院士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1956年-1993年,任中国化学会第18和第20-23届常务理事,1986年当选第22届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并担任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学科委员会首任主任。

1978年,率中国代表团加入国际晶体学联合会,是新中国最早加入的国际学术组织,并于1987年当选为国际晶体学联合会副主席,这是中国人在国际专业学术组织中最早获得的重要职位。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3年,当选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和1993年当选第七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并任全国政协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1984年,在北京大学建立物理化学研究所,任首届所长,创立《物理化学学报》,担任《物理化学学报》主编。

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年,任国家教委(现教育部)首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至1997年,连续担任主任一职。期间针对科技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上书党和国家领导人,于1993年推动设立“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开创了我国人才计划的先河。

1993年,在北京举办第16届国际晶体学大会,促进了我国晶体学研究者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同年创立中国晶体学会,并担任创会理事长。

1997年4月上旬,与唐敖庆先生一起上书领导,阐述化学学科之意义和作用。

2020年,捐赠设立“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用于奖励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和医学部优秀学生。


唐有祺先生一生崇尚科学,为我国的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

唐有祺先生的逝世是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与教育界的一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唐有祺先生,他的爱国情怀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永垂不朽。

我们深切缅怀唐有祺先生,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