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 第十九届国际大环与超分子化学研讨会(ISMSC 2025)——参会见闻与收获-北京大学张文彬课题组

新闻中心

【日本·京都】 第十九届国际大环与超分子化学研讨会(ISMSC 2025)——参会见闻与收获
发布时间:2025-10-24

作者:许庭街

 

2025年5月24日至30日,我有幸随导师张文彬教授前往日本京都,参加了第十九届国际大环与超分子化学研讨会(ISMSC 2025)。此次会议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也加深了我对科研合作与国际交流的理解。

ISMSC是超分子化学领域的国际顶级学术盛会,汇聚了全球知名学者与青年研究人员,围绕分子识别、大环结构、分子机器、蛋白质组装等前沿方向展开交流与讨论(图1)。会议期间,我有幸见到多位长期仰慕的学术前辈,包括David A. Leigh、、Julius Rebek Jr.、Takeshi Fukuma、Hanadi Sleiman、Amar Flood、Yi-Tsu Chan与Jean-Pierre Sauvage(线上)等。过去只是在论文中学习他们的研究,如今能亲耳聆听报告,并在会后与他们交流想法,使我感触颇深,不仅进一步了解了超分子化学的前沿热点,还获得了关于分子与材料结构设计的诸多新思路。不少中国学者也展示了出色的研究成果并积极交流,大家在会场合影(图2),展现了中国科研团队的团结与活力。

 

图1. 会议集锦

 

图2. 部分与会中国师生在会议海报侧的合影

 

我展示了题为“A High Modulus, Multi-stimuli Responsive, Interwoven Protein Network with Topologically Confined Micro-Association”的学术海报(图3上),介绍了课题组基于蛋白质拓扑限制构建编织网络的新策略及其多重响应特性。展示过程中,收到多位学者的建设性意见:有建议提高互锁结构比例以增强网络完整性,也有提议采用冷冻电镜或SAXS等手段进一步验证结构特征。此外,多位研究者对拓扑蛋白质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潜力表示关注。这些反馈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研究的不足与发展方向。会议间隙,我与来自日本明治大学的研究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图3下),探讨了材料设计思路与实验方法。这样的对话拓宽了思维,也增强了我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表达与反应能力。

 

图3. 我的海报(上);用餐时与明治大学研究生的合影(下)

 

除学术内容外,京都的城市文化也令人印象深刻。古寺与现代建筑相互映衬,传统与创新并存(图4)。这种体验让我体会到科研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共通之处——都需要积累与坚守。

 

图4. 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织的日本京都

 

此次会议让我深刻体会到国际交流对青年科研成长的重要作用。感谢张文彬教授的指导和化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博士生项目的支持。这段经历不仅拓展了课题组的国际影响力,也明确了我未来的研究方向。

ISMSC 2025 虽已结束,但其带来的启发与动力将持续影响我的科研道路。